文房清玩包括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以及其他文房審美、活動用具。文房雅玩作為收藏品受到藏界的重視,這在拍賣市場上不過十年左右的事情,但從近幾年的拍賣成績可見,文房雅玩的價格增長快,整體成交率也較高。在文房四寶中,市場中以硯臺收藏引領風尚。目前對古硯的收藏,就藝術品市場上看,基本處于初級階段,即先知先覺的收藏者以投資性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熱捧的各類硯臺。

歸根結底,修佛有四萬八千法門,收藏亦是如此,每一門類的收藏都有其獨特的“門道”。說起硯臺的收藏,一般人都會把“四大名硯”作為重點,這是無可厚非的,“名門望族”“出身高貴”的藏品才有其收藏價值。但對于真正的收藏者,僅收藏四大名硯顯然不足,在年代和種類上都不能滿足對整個硯臺演變史的追溯和演繹,所以,收羅更多“久遠”、“別致”、“有紀年價值”的硯臺成為更高的境界。四大名硯的產生差不多都在唐宋之間,稍早的澄泥硯也不過是東晉才開始制作。所以很多收藏者都想擁有漢魏時期或者春秋戰國的硯臺,特別是漢代石硯,流傳數千年不易,存世量不多,極為少見,更重要的是四大名硯皆由石硯演變而來。
至今仍有不少藏友對春秋戰國古拙見素的早期石硯存疑,其實從文獻及考古實物來看,最早的硯是石硯無疑。漢代劉熙《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探究硯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研磨器,但由于出土標本較少顯然無法具體考證。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是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中出土的一塊石硯,有硯蓋,有磨杵,硯心微凸,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并且硯彎處有陶質水盂,有氧化錳黑色顏料,硯、水、墨、杵俱全,毫無意義,硯產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便是在新石器時代,石硯的擁有者必是少數,穿越千古面世的更寥寥無幾,博物館尚且望“硯”興嘆,藏友更無此物緣。

今在一資深藏家處就見到一件漢代精美硯臺,彌足珍貴的是石硯的外面還有青銅及錯銀工藝,十分復雜。該硯臺硯面約十二厘米,石硯完全鑲嵌在三足青銅硯體之上,高約五厘米。青銅制硯圈以及底足上用錯銀的工藝手法裝飾著幾何圖案,造型古樸典雅,可謂孤品難求。漢代以古拙為美,怎會有如此精絕細膩的制硯工藝呢。這還要從其文化背景解析,從戰國末年開始,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不僅在數量上大大減少,而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由原來主要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重要場合,轉變成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手法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很多普通的青銅制生活用具,像酒器、食器、燈、爐、帶鉤、熏器、建筑飾件、文房用具等等。該青銅石硯即是這個時期的產物。根據已有的文字記載,青銅硯臺創始于秦漢時期。青銅硯準確的稱呼應該是“青銅嵌石硯”,然而藏家的這件精美的錯銀工藝,所以全稱應為三足錯銀青銅鑲石硯。這種青銅硯的特點是堅固耐用,它的出現證明了此時的青銅器已經開始逐步日用化和生活化。
|